只顧論文量 高教品質弱化
- 2010-10-06 22:39 作者:呂苡榕
5959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政大政治系副教授郭立民6年獲得3次教學表揚,卻遭校方以「未通過評鑑」和「18年來未產出一篇論文」為由不續聘。郭立民今年9月底前申請退休,將在明年2月離職。離去之前,郭立民要教給學生最後一堂課──在這個大學重研究、輕教學的時代,學生應以行動捍衛受教權。
政大本來應在7月召開的校教評會,延遲9月15日才討論郭立民續聘與否的問題,政大告訴他得在9月底前申請退休,否則一旦決議不續聘,他將失去退休金。但直到校教評會開完,郭立民仍未收到學校公文,告知續聘與否。9月24日,郭立民才收到公文,趕在9月底前辦退休申請。
召開校教評前,系教評會與院教評會都曾針對郭立民不續聘案討論,做出「否決」結論。系教評會投票後認為不應該「不續聘」,因系教評會認為評量辦法仍待商榷,不能要求老師同時兼顧教學、研究與服務;此外,郭立民是特優教師,更不該不續聘。社會科學院則尊重系教評會的決定。
社科院表示,學校啟動「教師8年未通過基本績效評量不續聘案」機制,按照流程,系教評會與院教評會把郭立民的案子往上送,上級教評會可否決下級教評會的決定,當此案到了校教評會手中,校教評會做出了「不續聘」決定。
拒絕為規定而研究
看似簡單的「評量未通過」所以「不續聘」的背後,隱藏了高等教育當前的困境。校方除了提出郭立民未通過評量,更指他「18年來未生產過一篇論文」,評量辦法修訂要求教師必須定期產出研究,郭立民質問:「政大要走向哪裡?」
那麼,為何不生產研究論文?郭立民回答:「我拒絕異化的勞動!」人文社會科系與自然科學不同,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產出研究結果,為了生產研究而研究,對郭立民來說就如同馬克思說的「異化」勞動,生產產品與人互相分離,他拒絕這樣的研究。
「我很享受教學。」看著手中學生寄來的鼓勵信,郭立民說,每天早上9點的課,他4點就起床備課,思考如何讓學生在日常經驗中連結抽象思考,讓這些哲學語彙成為可用的工具。
教育部認為:「大學老師不做研究,怎麼可能提高教學水準?」東吳大學物理系教授劉源俊表示,現在的「研究」,只侷限在狹義的「研究」、國際期刊認可的研究。但是廣義的研究,應該是檢視一個人是否具備「研究精神」。
劉源俊表示,一位老師能把書教好,代表他有研究精神,更何況還是學生認同的特優教師。他表示,雖然大學法給了學校自辦評量的權限,但從政大的例子看來,評量與學生的主觀認定有矛盾。
損害學生受教權益
就讀研究所的易同學表示,人文社會學系教師常遇到類似問題,當「研究數量」成為評鑑標準,這些科系相較於自然科學,不容易立即產出成果,如果僅以量化指標為準,許多學生眼中的好老師都是學校不願續聘的對象。台大城鄉所教授畢恆達和社會系助理教授賴曉黎都發生過類似事件。
易同學認為,不少老師以研究為重,教學上也就不那麼盡心,即使研究成果豐碩,但他感覺不出「研究好,教學就好」。研究生必須與老師頻繁互動討論,如果老師只注重自己的研究,反而會損害了學生獲得知識的權益。
短短幾天,網路社群已集結聲援郭立民的人氣,面對這些聲援學生,郭立民說,這是這輩子接受最多鼓勵的時刻,但是「學生不要為我,而是要為自己」,他認為當前高等教育過度偏重研究,直接的受害者就是學生。
偏偏大部分老師在種種政策下,只能夾縫中求生存,他認為,學生應該為自己的權益發聲,要求學校減少教師研究數量,具體提升教學品質,高等教育才能真正培養人才。
郭立民即將結束教學生涯,他希望學生能透過這個事件關心公共事務,注重不同學校間的差異,採取行動改變眼前被扭曲的高等教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