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0日 星期四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挺台片?挺好片?

有人說,有文化的人,不會一天到晚把文化掛在嘴邊。畢竟,文化是一種生活的面向。
美國不少基金會被發現,收到的善款,很少用到目的事業上。比方說,10%用來支付收取的手續費,10%用來付支出的手續費,50%用來養人事費用,還有20%用來行銷。
可是有人說,雖然只剩10%,可是要往好的方向這樣看:還有 10%可以用來鼓勵台片。管他好片、爛片、真台、假台,只要有龍應台,電影事業一定可以欣欣向龍。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挺台片?挺好片?

Ko Tsì-jîn
Oct 11, 2013


文化部正推動修法,課徵電影票價5%做為「國片」發展基金,對於成本轉嫁消費者,龍應台表示文化部必須拿出勇氣云云。
除了勇氣之外,這政策有許多其他層面的議題,如電影法中「國產電影片」和「本國電影片」歸類的「國片」定義問題,以及課徵到的稅金的分配正義問題,因為電影輔導金,可能會給了爛片製造機。
挺好片還是挺台片,2011年全台票房逾4億、台片影史排名第4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原著和導演九把刀,當年曾因相關發言引發所謂「挺好片不挺國片」的話題。其實,以挺好片為前提,不代表不挺台片,近幾年來的台灣電影文藝復興,就是好片台片相乘相挺的結果,挺好片也常常挺到了台片,而且因為好片正好是台片,心裡增添了激動與欣喜,有一種非常的熱烈啊!
對於新近的電影稅議題,「完全反對任何形式的電影保護主義」的九把刀仍保持其一貫挺好片先行的立場,反對消費者贊助電影輔導金,因為「所謂的支持一部電影,應該是一種真心真意的喜歡,而不是意識型態的集體強迫吧。」
然而,支持國產台片的這種帶有強迫性質的「集體意識型態」,對所謂「好片」的認定是有相當催化作用的,由於某種集體內化的歷史人文或土地感情,可能會讓一部電影得到不同於其他地方所能得到的注目,可能會讓一部電影得到超過其本身品質水準所應得的獎賞與報償,這也就是九把刀思考「反海角現象」所說的「一部電影之所以不再是電影本身」的道理。
如果一部電影可以不只是一部電影而已,那麼挺好片還是挺台片就不會是清楚二分的議題,以挺台片為前提的「集體意識型態」,可以用特殊的眼光和卓然的品味,定位出獨一無二的「好片」。
這裡要說的,無非是要為一般論述常帶負面意涵的「意識型態」來做某種程度的翻案。以挺台片所隱含的國族認同這種意識型態而言,許多影評總有「敝帚自珍」的傾向,認為護衛本土文化的大旗會遮蔽電影欣賞的眼光,可能過於抬高或貶低一部電影的價值與內涵。
其實,一部電影或任何作品的價值與內涵,並非是絕對或先驗的,而相當程度是要去導引或汲取的,這也就是「意識型態」的的功用與效能所在。台片市場消沉多年,台灣觀眾看似對國產台片信心盡失,興趣缺缺,其實內心深處都還憋著「不信等不到台產好片」的一股氣,只待好片如好角陣頭總鋪師,挺台片的意識型態認同立即啟動,滔滔宣洩而出。
世界上任何形式的國族意識型態認同,語言都是關鍵的核心元素,近年來台灣電影復興便以新台語片為表現主流。可以說,若不是上承1960年代老台語片和1980新電影混語片的新台語片的語言表現漂亮精彩,台灣觀眾那股氣可能還要憋得更久吧!
也就是說,以台片認同為基底的集體意識型態,是可以辨別好片壞片的,是有電影欣賞眼光的,這種眼光不必然等同於某種智識或菁英階級的標準,但自有一套在地文化邏輯,有其犀利精準的一面。
因此,相信台片觀眾的眼光,以市場票房為基礎的台片推行模式,(例如九把刀建議的輔導金電影從票房回收成本後將輔導金還給政府),比起一體課徵觀眾電影稅,應是比較可行的措施。
最後要補充的是,台片認同的意識型態,不會自動轉化為台片票房,而必須以適切的在地語言和文化元素做為牽引觀眾的要件。這就好比說,台灣即使存在著普遍的國族主義認同,也不會自動轉化為支持擁有這份認同的政黨選票,而必須這政黨展現出適切甚至熱烈的國族主義訴求與策略來牽引選民才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